【台灣醒報特約撰述游清淵分析報導】去年中國意外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後,北京當局決定朝縮減集團家數藉以強化廠家競爭力為目標,對此各車廠紛紛尋求擴廠增量因應。根據大陸前十二大車廠所提計畫,到2015年的產能,居然高達3350萬輛,將近目前全球年銷量七千萬輛的一半。



針對中共新十二五計畫,中國各地汽車廠近年來,紛紛想辦法設計符合北京當局所中意的產業格局,一個集團產能「百萬輛起跳」。據了解,中共中央有意將現存汽車製造業「百家爭鳴」的怪相,濃縮為「十大」集團。

中國汽車產業的特色,是國營集團幾乎都與多國汽車廠商「合作」。例如一汽與德國大眾集團,二汽與法國寶獅、雷諾及日本日產集團,北汽與韓國現代、德國奔馳,上汽則與德國大眾、美國通用等。此外並從中設法擠出「自主品牌」,但多缺乏「完全車廠」所需的設計、研發、生產、製造能力。

至於所謂民間的「自主品牌」,更以「山寨版」起家,極度缺乏真正需要的扎根技術、核心能力與企業價值,到2007年下半年時,面臨國營集團合資車廠的嚴酷競爭,幾乎瓦解。卻在2008年因金融海嘯,中國祭出「家電下鄉、汽車下鄉」政策,意外的拯救了若干岌岌可危的民企車廠。

如今這些民營車廠更是加快腳步穩固實力,像比亞迪就趕緊走入綠能領域;吉利則是以小搏大,併購了大其近百倍規模的瑞典富豪汽車。其他車廠也紛紛提出擴廠或全球計畫,使得預計到2015年,中國前十二大車廠的產能設備將高達3350萬輛。

事實上,20世紀初的美國、歐洲汽車產業發展也正如中國今日現象,有多達數百家的汽車業,但分別各自以「引擎」、「底盤」等為強項,然後彼此交易、組裝成自家品牌。然後歷經購併整合美國成為通用、福特與克萊斯勒三大集團,歐洲亦然。

相較於美、日汽車大國史上也從未有過產能超過二千萬輛的紀錄,加上現今汽車已是全球暖化「禍首」之一,中國車業如此大規模擴張,潛藏的危機非常可怕,不僅會造成生產過剩,更可能造成經營破產等惡性循環問題,估計北京不可能照單全收。

文章來源: 台灣醒報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大型器具產業報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