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記者張舒涵台北報導】全台海拔最高的中等學校仁愛高農,座落於雲霧繚繞的南投仁愛鄉霧社地區,正因此地特殊的環境條件,仁愛高農發展出咖啡栽培與烘焙技術的在地課程,校園中不時瀰漫著淡淡咖啡香氣,學生從咖啡栽培、採果、去皮、洗豆等過程做中學,結合高山觀光資源,未來可望發展為文化創意產業。
配合12年國教,高中職均優質化將是改革關鍵,學校是否能建立特色,成為學生未來選校的重點。位於高山上,仁愛高農的環境日夜溫差大、又多晨霧,是適合咖啡生長的環境,也是中部農校中個人信貸,唯一擁有咖啡園的學校。
學校變身最夯咖啡廳
仁愛高農校長廖宏瑩表示,仁愛鄉以種植的果樹、蔬菜為主,近年國人喝咖啡風氣盛行,不過,霧社的咖啡店卻寥寥無幾,因此學校意外成為居民趨之若鶩的所在網頁設計。從民國93年開始,學校為了教學,嘗試種植了30幾棵咖啡樹,意外發現種出來的咖啡豆品質居然很棒,無心插柳之下,發展出學校特色,校園內現有180多顆咖啡樹。
圖/維基共享資源 作者/Diegojaf22
仁愛高農園藝科主任邱木丹說,過去學長姊種植的咖啡樹,果實成熟後交由學弟妹收成,學生們煩惱採收下來的咖啡果實沒有設備可處理,只能交由校外處理,功虧一簣。於是,邱木丹下山拜師學藝電熱水器,學得一身咖啡製作的好功夫,在校方支持下,引進完整的設備。廖宏瑩說明,民國99年時,配合教育部「高中職優質化輔助方案」學校申請經費,添購烘焙及精製機器設備,耗資80萬元聘請咖啡專業生產及烘焙人員到校指導學生學習咖啡專業技能。
教學融入咖啡知識
過去,仁愛高農也曾在校園種植桃子、李子、蔬菜等作物,引進咖啡栽培、烘焙技術之後,園藝科的教學更加多元。學生從咖啡種植、施肥、病蟲害防治、採收、脫殼、烘焙等繁複的製作全程參與。邱木丹說,學校積極將咖啡相關知識融入教學,目前還處於摸索期,並未納入正式課程。學校會藉由定期辦理研習、實習、專題課程來進行補充教學,高年級學生也以咖啡為主題,進行小論文研究。
要作出一杯好咖啡,從栽培到烘焙技術都是學問。邱木丹坦言,高中生對下田耕作沒什麼興趣,因此,教學上得有策略,先從咖啡烘焙技術開始培訓,培養學生的耐性,烘焙往往得烘上5、6爐,動輒2、3小時;烘焙講求溫度控制,「下豆」的程序是決定咖啡好壞的關鍵,這往往會讓學生感到膽怯,擔心搞砸。她說,當學生對咖啡產生興趣後,自然就會想參與咖啡樹的栽培與照護工作;也有學生畢業後大台北地區木工裝潢,回到學校繼續學習咖啡產製技術,學校也都相當歡迎。她笑說,近年來仁愛高農的咖啡教學走出自己的特色,未來會考慮納為正式課程。
原民文化隨香氣遠播
仁愛高農開啟咖啡栽培與烘焙技術,受惠的不只有園藝科學生。廖宏瑩說,觀光事業科的同學取得園藝科同學辛苦產製出的咖啡豆,拿來調製飲料,咖啡香氣瀰漫校園。學校生產的咖啡豆大多賣給校外的咖啡業者,由於風味獨特,有不少人慕名而來。配合早期原住民稱霧社地區為「巴蘭社」,而且學校有38%的泰雅族和賽德克族學生,廖宏瑩結合古地名特色,將仁愛高農產製的咖啡取名為「巴蘭咖啡」網頁設計,讓外界進一步認識欣賞在地的原住民文化,透過行銷,包裝成為仁愛高農特有的獨創品牌。
新聞提供: 台灣立報
- Jul 21 Sat 2012 08:15
今日新聞 (2477)
close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