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工商時報【記者王信人、潘羿菁/台北報導】



美國狂印6,000億美元的第2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,造成昨天亞洲金融市動盪不安,是否會影響我國的進口物價?主計處3局3科科長吳昭明昨天表示,今年1到10月的平均消費者物價指數漲幅不到1%,今年底之前不會發生輸入型通膨。

至於對明年物價的影響,主計處很低調,不願評估,吳昭明僅說,要觀察國際農工原物料的價格走勢。

而經濟部將於下周一召開重要原物料市況監理小組會議,緊盯大宗物資價格走勢,不過經濟部長施顏祥坦言,政府能做的不多,僅能協調進口業者儘量吸收漲幅。

假如國際大宗物資漲幅過大,業者當然會做適度轉嫁,導致國內物價上揚,施顏祥說,經濟部能做的,就是協調大宗物資業者儘量吸收漲幅,在容忍範圍適度吸收。

美國第2輪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,吳昭明表示,勢將造成能源類、基本金屬的價格上升,因為國際原油以美元計價,美元貶值立即衝擊原油價格,OPEC10月現貨平均每桶79.86美元,11月初突破80美元大關,11月4日已達82.6美元,加上冬天用油需求增加,價格下跌不易,會維持在高檔。

吳昭明說,短期內因台幣也會升值,可吸收部分進口原物料的上漲壓力;此外由於零售商和供應商的合約還沒有改變,因此尚不致於馬上反應。

主計處官員表示,影響消費者物價(CPI)的因素錯綜複雜,流程很長,最後要看市場競爭的結果,如果競爭很激烈,則原料價格上漲,要轉嫁給消費者的空間較小,廠商可能自己犧牲利潤,吸收部分成本。

主計處昨天發布10月份CPI比上月上漲0.66%,主要因為秋冬衣服新品上市,及受到梅姬颱風影響,蔬果價格上漲。剔除蔬果水產及能源後的「核心物價」上漲0.48%。10月CPI比上年同月上漲0.56%,因去年實施汽車貨物稅減稅,比較基期較低之故。主計處官員強調,1到10月平均CPI年增率只有0.88%,今年底之前,絕對沒有通膨疑慮。

至於躉售物價指數(WPI),10月份年增率3.84%,主因化學材料、基本金屬及進口鐵砂等仍居高檔所致;其中,國產內銷品漲5.32%。進口物價指數以新台幣計價,10月份年增率5.4%,但以美元計價,則年增率高達10.41%,創下近5個月新高。

文章來源: 中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大型器具產業報導 的頭像
    大型器具產業報導

    大型器具產業報導

    大型器具產業報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