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工商時報【邱莉玲】
誰說建築,都是由硬梆梆的鋼筋水泥構成?建築師曾瑋率領的紅色空間團隊,大膽採用常見PVC充氣材質,配合客家花布、野台戲意象,打造一個當代台灣的軟空間,本(8)月底將在建築界國際盛事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上,與來自50多國的獨特建築與創新語彙較勁!
曾成德教授歸納台灣過去5屆參展策略,主要有3類:1.以建築師個人風格、創造力或建築形式為主軸,如李祖原的101大樓;2.描寫台灣文化現象、都市狀況,如台灣特有夜市風情的夜城;3.藉展覽本身所構成的場所感重新定義建築、環境,如今年台灣館以「休息中:台灣當代的空間變異性」為題。不論何者,都在挑戰台灣建築未來的可能性和呈現美學態度。
今年台灣館在聖馬可廣場地標旁,如何在一個百年古蹟裡,展示台灣意象,以及在50多國建築館凸出,對首位35歲以下新世代建築師曾瑋是很大挑戰。
結果曾瑋極有創意地採用時下在充氣樂園、遊樂園常見PVC充氣素材,把空間當作展品,並引用國畫中的留白,重新定義空間的遠近關係,期間鋪陳的路徑也是座位,人們或坐或站,觀看LED螢幕投影出台灣風景、地景,景象就像看野台戲一樣。
曾瑋表示,隨東方色彩變成國際思考主流,連建築,也變成激盪台灣軟實力的平台。配合台灣的地景、風景、心景,將靠「軟空間」、「慢體驗」出頭。
文章來源: 中時
全站熱搜